农资访谈录:
访谈对象: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总经理戴立根
访谈时间:2012年8月16日下午
访谈地点: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戴总办公室
访谈人:符纯华、王晓晶、孙继勇
农资流通行业变革中的三次”上海探索“
——访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总经理戴立根
在上海外滩,可以看到很多外国朋友拿着三角架、照相机,试图拍下黄浦江对岸东方明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的美丽、时尚,也许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速度之快、之好。
正是秉承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开放精神,作为我国农资行业”大城市、小郊区“的典型代表,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农资人“不断探索,在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的20年来,走出了一条”上海道路“。走在发展前沿的上海农资,到底有哪些创新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总经理戴立根,听他给我们讲讲上海农资的过去和未来。
农资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企业发展的六大转变
问:您是什么时候来上海市农资公司工作的,您认为过去20年来,农资流通行业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上海市农资公司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戴立根:我是1977年从安徽当兵复员的,回来后去了上海第一商业局,当时上海还没有供销社。一开始在商业局下属的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工作,当时是效益非常好的一家企业。后来供销社恢复成立,我是1985年到的农资公司,当时农资公司在上海市供销社企业中效益算是比较差的一个,一开始我还不愿意来,后来还是服务组织分配就来了。在农资公司,我做过政治工作、人事工作、农资调运工作,从90年代开始,进入了公司的管理层。
过去20年的农资流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历史。现在回头看看,在这20年的发展中,有的企业消失了,有的在改革中重生、逐渐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觉得,上海市农资公司从上海市供销社系统中一个不见声色、不引人注目的企业发展到现在销售额和利润额占上海供销系统半壁江山的企业,这段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企业在农资流通体制变革大背景下不断谋求发展的历史。
农资行业刚放开时,很多人想不通,认为不应该放,还应该按照计划经济、专营经济的老路走。但是行业放开后,尽管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却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发展机会。我认为农资流通体制改革给上海农资公司带来了六大转变。
第一,从一业为主到延伸经营的转变。上海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农资的市场容量在逐渐缩小,上海有300多万亩耕地,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60万亩,蔬菜50多万亩。原来,农资经营量相比比较小,也不经营其他品类的商品。现在,上海农资不单单是经营农资商品,而是形成了五大板块:进口化肥、国产化肥、塑料、化工、农药。化工板块的经营额目前大概能占到公司经营总量的20%-30%,这是原来从来没有过的。
第二,从单纯的贸易业务到贸易与实业与资本的结合。举例来说,农资行业放开后,我们参股了海南富岛化肥,现在也是中海化学的股东之一。此外,我们还参股了江苏无锡灵谷一家生产企业,并引入了化工板块等,从单纯地做贸易向做实体经济转变,这都是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法做到的。
第三,从单纯地做中间贸易向掌握终端市场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是两级批发一级零售,上海市农资公司承担向各区县调拨、批发化肥的功能。但是行业放开后,为了掌握终端市场,我们借鉴上海联华超市的模式,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的农资连锁企业——上海农得利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农得利农资连锁企业的成立实现了配送快捷、质量保障、农民得益等目标,减少了中间环节,把握了农资发展方向。
第四,从粗放型的企业管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执行调拨计划,不重视管理和效益。但我们现在从管理中要效益、从管理中抓质量,我觉得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资行业的一种进步。现在上海农资用四种考核体系——董事会考核、经营单品考核、以销定酬以及管理部门的百分制考核等方式,来控制风险提高效益。
第五,在企业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转变企业内部机制。上海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可以说是现在省级农资公司里面唯一没有改制的企业。但是,我们积极转变内部机制,真正打破了大锅饭,实现了收入能多能少、职务能上能下,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第六,转变用人观念,更加重视对人才的培育。上海农资1963年成立,可以说是一个老企业,但是,近些年来,公司员工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上海农资员工的平均年龄约42岁,比较年轻。人才引进模式也比较多样化,有从上海大学中直接招聘的,有从人才市场上引进的,还有通过猎头挖掘的。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上海市农资公司已经从最初的年营业额几个亿发展到现在的35个亿。目前,上海市农资公司农资供应量占整个上海农资市场份额的35%;上海农资公司在全国市场上经营的化肥品种占到了公司总经营量的85%-90%;上海农资以代理进口商品见长,进口商品所占的比重目前已经占公司总经营量的60%-70%。上海农资真正实现 ”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积极走向世界“的目标,而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受不能跨区域经营的限制而无法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