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中明确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来治理农村的污染。
“一控”,要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要划定总量的红线和利用系数率的红线。规划要求,到2020年,农业的用水总量要保持在3720亿立方,利用系数要从现在的0.52提高到0.55,这主要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和节水技术措施,并且通过鼓励农民节约用水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和鱼养农业。
“两减”,主要是把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减下来。我们按照规划的要求,2020年化肥农药的施用量要实现零增长。解决化肥的问题,主要是要防止或者减少过度施肥和盲目施肥,通过测土配方等技术来提高用肥的精准性,提高利用率。再一个办法,鼓励农民通过绿肥、农家肥的使用,来替代化肥、培肥地力。对于农药来说,主要是解决过量的不安全的施用问题,我们想,要用“管住高毒、减少低毒、科学用药”的办法来解决。管住高毒,要修改农药使用条例,明确高毒农药要实行定点购买和实名制购买,这样防止高毒限用农药的滥用。同时,我们通过科技研发和补贴的政策,使农民用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这样,既降低生产费用,同时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基本”,就是刚才谈到的针对畜禽污染处理问题、地膜回收问题、秸秆焚烧的问题采取的有关措施,也就是说通过资源化利用的办法从根本解决好这个问题。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方面国家在强调确保粮食安全,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要装“中国粮”。另一方面,我们的水土资源越来越紧张,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污染时有发生,很明显这是一对矛盾。
这是一对客观存在又必须要处理好的一对矛盾,有效的办法就是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所以,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方面,是指我国的粮食安全能力要可持续,使13亿人的饭碗能够端在自己的手上。另一方面,也是指要确保我国农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能够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绿水青山。所以,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的方式。根据《规划》的要求,把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和加快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发展,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就是说,通过这些路径解决好这个平衡。首先要优化生产的布局,《规划》划定了优化发展区,主要是指主产区,要在节约、集约使用资源的前提下稳定的发展。二是适度发展区,就是说农业生产条件有限的地区,如西北旱区、西南山区。要在保护好资源的条件下适度的发展。三是保护发展区,主要是指青藏区、海洋渔业区,要让这些地方休养生息,重点发挥它的生态保护功能。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整,不是要求每个地方都要千篇一律一个模式的发展。
第二,要调整生产结构。现在看的比较准的,就是要种养结合,目前正在搞试点,使粮经饲融合发展,这样能减少耗水以及化肥的投入,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还有就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际上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发展。我们相信这条路走得通,这一对矛盾还是可以解决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