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江苏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在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也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盲目施用等问题,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亟需改进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不合理投入,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部部署要求,我委制订《到2020年江苏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
一、现状和形势
(一)化肥施用现状。我省是农业生产和化肥使用大省。据江苏省统计局数据,2013年我省化肥使用量326.8万吨(折纯,下同),占全国化肥使用总量的5.53%。长期以来,我省农业生产一直以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运行,化肥的施用对我省粮食持续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我省化肥施用仍然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亩均施用量偏高。以播种面积计算,亩均化肥用量28.4公斤,较全国亩均21.9公斤高出6.5公斤。二是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低。据调查测算,我省人粪尿、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绿肥、土杂肥、堆沤肥等各类有机肥料资源约2.2亿吨,其中,畜禽粪便资源量约4600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约4000万吨,但肥料化利用仅45%左右。三是施肥结构不平衡。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的“三重三轻”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区域土壤之间和土壤各养分元素间含量的不平衡:蔬菜园地等土壤磷素含量呈富集趋势;丘陵、太湖、沿江等地区土壤速效钾含量总体较低;土壤有效锌、硼普遍缺乏;部分地区存在土壤酸化趋势,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期相比,全省土壤pH平均值下降0.5个单位。传统人工施肥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现象比较普遍。
(二)面临的形势。化肥施用不合理问题与我省粮食增产压力大、耕地利用强度高、农户生产规模小等相关,也与肥料生产经营脱离农业需求、肥料品种结构不合理、施肥技术落后、肥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相关。过量施肥、盲目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推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措施,也是促进节本增效、节能减排的现实需要,对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实施可行性。从国外的经验看,欧盟、北美、亚洲、中东部分发达国家的化肥使用量都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我省的实践看,通过近十年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初步建立了粮食作物科学施肥指标体系,广大农民的科学施肥意识普遍增强,氮磷肥使用总量明显下降。经统计分析,2013年较2005年化肥使用量下降4.1%左右。全省水稻、小麦氮肥当季利用率较习惯施肥分别提高8.7和7.9个百分点,磷素当季利用率分别提高11.5和5.4个百分点,钾素当季利用率分别为基本持平和提高4.2个百分点。因此,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进一步落实科学施肥各项措施,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以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和水肥一体化示范应用为重点,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专业化农化服务组织,集中连片整体实施,促进施肥结构调整,加快施肥方式转变,提高肥料利用率,走高产高效、优质环保、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基本原则
一是保障生产、节本增效。在减少化肥不合理投入的同时,通过转变肥料利用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产实际和施肥需要,按照“施肥结构合理、施肥总量控制、施肥方式恰当、施肥时期适宜”的原则,加强分类指导。
三是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统筹考虑土肥水种等生产要素和耕作制度,按照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有效推进科学施肥。
四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实施方式,充分调动推广、科研、教学、企业和农民积极性,构建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
(三)目标任务
到2020年,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一是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趋于合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殖畜禽粪便、主要农作物秸秆等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率达65%以上,绿肥种植面积稳定恢复发展。
二是施肥方式进一步改进。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基本得到有效遏制,传统施肥方式得到明显改变。扩大推广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积提高到400万亩以上。
三是肥料利用率稳步提高。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3-4个百分点,力争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达到40%左右。
三、技术路径
综合采取“精、调、改、替”四项措施,推进化肥使用减量化。
一是精,即是推进精准施肥。充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成果,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合理制定各区域、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
二是调,即是调整化肥使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配方肥、缓控释肥、叶面肥等高效新型肥料。粮食作物重点是控氮调磷增钾,其中水稻、玉米还要补锌;棉花和油菜作物重点是增钾添硼;蔬菜作物重点是减氮控磷增加有机肥和化学钾肥。
三是改,即是改进施肥方式。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冲施为机械深施,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等技术,实行水肥耦合,减少养分挥发流失,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四是替,即是有机肥替代化肥。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作物对外来化肥养分的投入。
四、重点任务
通过标本兼治,努力实现“四个推进、一个提高”:
(一)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拓展应用作物,创新实施方式,加快成果应用,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推进测土配方施肥。一是强化示范引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示范平台,加快村、乡(镇)、县(市、区)整体推进。二是强化农企合作。选择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服务佳的企业生产推广配方肥。三是强化智能化信息服务。利用智能化触摸屏、配肥机、手机等查询设备,发布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四是强化机制创新。采取专家挂钩指导、统配统供统施专业化服务、政府购买服务、配方肥物化补贴等形式,引导农民使用配方肥,推进配方肥应用落地。
(二)推进有机肥资源利用。根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经营体制特点,积极探索有机肥资源养分利用的有效模式,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农民增施农家肥和有机类商品肥。一是强化有机类商品肥推广应用补贴。积极创造条件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生物有机肥,推广规模化养殖+沼气+社会化出渣运肥模式,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因地制宜对农民应用有机类商品肥实行补贴。二是推行多形式秸秆还田。采取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生物腐熟还田、宽行作物行间铺草、过腹还田等行之有效的秸秆还田措施,推进秸秆就地全量还田,促进秸秆禁烧和资源化综合利用。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冬闲田和桑、茶、果园,引导农民适度恢复绿肥生产,减少下茬化肥施用量。鼓励实行间、套种,发展肥菜结合、粮饲兼用的经济绿肥。沿海地区要针对新垦区土壤盐分高的特点,围绕土壤脱盐改良,在引淡洗盐工程措施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耐盐绿肥,促进土壤快速熟化。
(三)推进施肥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作用,强化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施肥方式转变。一是实行机械施肥。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加快施肥机械研发,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二是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结合高效节水灌溉,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示范基地等平台,完善喷滴灌系统和施肥系统,重点在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上建立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园区,以水定肥、以肥调水,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实现信息采集自动化、肥水传输智能化,促进水肥耦合,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三是推广适期施肥技术。合理确定基追肥施用比例,实行因地、因苗、因水、因时分期调控施肥,重点运筹好氮素肥料,推广稻麦氮肥后移。在小麦、水稻上积极推广肥药混喷技术,促进“一喷三防”,在果树上推广根外施肥技术,做到根际施肥与叶面施肥相结合。
(四)推进新肥料新技术应用。立足农业生产需求,整合科研、教学、推广、企业力量,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追踪国际前沿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一是加强技术研发。组建一批产学研推相结合的研发平台,重点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二是加快新产品推广。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三是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技术模式。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按照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分区域、分作物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集成推广一批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模式。
(五)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在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水利配套设施,改善耕地基础条件的同时,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控污修复、治理盐碱、改造中低产田,普遍提高耕地地力等级。以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应用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肥田作物、应用土壤调理剂、深耕深施等保护性耕作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地力。力争到2020年,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成立由委领导任组长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协调指导组,各地农业部门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领导工作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上下联动推进。结合实施延伸绩效考核,建立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整合力量、加强督查。充分发挥教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信息优势,鼓励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三)完善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建立和完善对新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科学施肥服务和施用有机肥、配方肥予以补贴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
(四)强化技术支撑。各级农业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专家团队,围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与科研、教学部门的专家合作,提高肥料试验、施肥指标体系等科技含量和工作质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不断更新技术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增强服务能力。
(五)加强宣传培训。开展“科学施肥进万家”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知识,增强农民科学用肥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力度,着力提高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学施肥技术水平。